生涯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生涯规划 >> 正文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倡导求职意识前移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9日 22:19

近年来,学术界呼吁中国职业教育端口前移,应用型高校开始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并配备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但是专业化师资的缺乏和教学传统观念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术界呼吁中国职业教育端口前移,应用型高校开始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并配备专业化就业指导机构,但是专业化师资的缺乏和教学传统观念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而国外关于职业能力与意识教育在初等教育阶段就很成熟,美国、日本、韩国高中生阶段开始职业生涯教育,关注职业意识与素质教育,而中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较少;[1]英国、澳大利亚以国家资格标准驱动,形成标准化职业资格测评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高等性。[2]旅游管理专业因其应用型强,在本科教学阶段要求实践养成职业素养与认同,形成能力与行为习惯,更加强调提前职业化。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并思考最优的模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专业需求。

二、应用型高校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必要性

(一)快速的发展需要高校关注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职业意识养成教育是高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路径进行职业行为习惯的训练,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与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实现学生在校即成为“准职业人”,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职业意识是一个人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职业化水平的高低。

毕业生也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作为选聘员工的重要权衡指标。而当前很多新招聘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创新能力尚缺、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薄弱、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职业心态不稳定等现象,导致人才流动率偏高,这与教育中普遍忽视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养成分不开。

(二)职业意识养成教育顺应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要求

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应用型为办学地位的本科高校在努力探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普通本科高校正在探讨顶层设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以多种模式探讨如何办好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内容之一也是顺应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化教育转型的要求。

(三)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体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

美国职业生涯理论专家萨珀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阶段,成长(0-14岁)、探索(15-24岁)、创业(25-44岁)、维持(45-64岁)和衰退(65岁以上),本科学习阶段正处于探索和创业初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职业生涯和终生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意识与道德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在提供职业价值观导向、树立科学择业观、培育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方面密切融合。

养成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养成教育过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相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并溶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成为集德育、美育、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全育活动形式。[3]大学生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与学生在主体性意识激发、理想信念、道德责任、心理健康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三、应用型高校职业意识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职业前移化理论,针对应用型人才潜流失现状,建议构筑以职业化为培养目标,以“导师制为依托+学生为主体”职业意识养成教育模式,导师由行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学长团、青年教师组成。

(一)入学教育——职业观导入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新生入学时,学生在高考升学要求下对专业与专业发展模糊前提下,一可聘请行业导师,介绍行业的发展、行业对专业学生基本素质要求、行业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帮助其明晰职业未来走向和自我定位;二在院系各级新生动员大会上,以院系领导和专职辅导员组成的思政教育导师团对其思想引导,明确高中和大学学习区分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学生德育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通过毕业学长组成的学长团,通过自己成长成才的案例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对学校、对专业、对职业楚认知,学生只有确立职业认同,产生了归属感,才会更好避免就业后的频繁跳槽。

(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价值取向与定位

以行业专家、就业指导专家作为导师,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专业导论课和职业技能指导课为平台,指导学生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时间分配、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传授深入浅出学习方法等,帮助规划大学生涯。继续坚持就业形势、择业观教育,采用SWOT等多种分析法帮助学生清楚了解自我,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以及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使其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清楚认知职业本身,减少就业的盲目性与流失率。

关注创新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高级管理者须从基础做起,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探索精神。可以从创业家素质和精彩创业案例入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开展创业准备系列课程,主要从创业机会挖掘和项目评估分析铺垫,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才智;接着设立创业运营系列课程,主要从创业企业内部体制和市场营销开拓,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实施运作技能;同时,开设创业拓展系列课程,主要从公司发展融资和风险控制渠道,开阔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运作知识,建立“课程+指导+实训+投资”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

(三)社会实践教育——职业行为习惯养成

社会实践教育以素质拓展活动为抓手,一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学科专业意识强化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开展第二课堂,建立“三元制”教学体系,实现“课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的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开展专业性、拓展性第二课堂课程,邀请高校教授和企业领导进行讲座;通过学生自身开展的科研创新活动(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基层岗位的脱颖而出打下基础。在校内,确立学生的见习指导教师,由专业青年导师与学生结队组成,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导师带队加强专业实训教育,可将课堂搬出教室到实训实验室参观学习。在校外,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面广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与企业、与社会合作,让学生在高校自身所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市场环境和工作场景中经受磨砺和考验,使其在投身工作后尽快能够成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拿来即用型”人才。

职业意识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在发挥引领作用同时,高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也要形成合力。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课余兼职和社会实践中需自觉按照旅游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培养自己的修养,养成自觉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以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在大学阶段完成入职前适应,为毕业后快速适应职业角色做好铺垫。

文章源于网络

  • 邮箱:zbdx5y@nuc.edu.cn
  • 网站: www.0cr18ni9w.com
  • 版权所有:皇冠体育官网(VIP线路)检测-Best Platform
  •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
Baidu
sogou